钢价下跌后对工程机械的影响
钢价跌了。5月中旬,国内钢价上演集体暴跌,上海、北京等地单周价格都跌去230元/吨,尤以建材用螺纹钢为甚。
关心宏观经济形势的人都知道,如同用电量可以度量经济的冷热,钢材等重要原材料也是工业运行的晴雨表。尽管前高后稳等等预测已不绝于耳,但对宏观经济下半年走势的忧虑,仍是不言而喻的。其实,经历了这些年摇滚过山车一样的折腾,许多企业的同志已经很具平常心了,他们甚至更怕市场太热,影响转方式调结构的决心和环境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。回到钢材价格上来说,这次波动幅度大的多是建筑用钢,表面上是因为楼市受国家调控影响,累及钢价;而实际是低端大路产品脆弱的市场承受力作祟。至于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到底该有怎样的方式和路径,除了淘汰落后产能,进行技术改造,积极自主创新等等,我也说不出更多。但如果从钢铁产品的用户、装备企业的角度,也许可以提供一些观察的话题。
前日,我在陕鼓集团厂报《陕鼓人》上,读到一篇由该公司董事长印建安推荐的翻译文摘,题为“钢铁业以软求胜”———介绍国外钢铁业最新发展模式的文章,有趣的是这是机械企业高管关注的问题。文章对全球高端钢铁制造企业近年来的变化进行了梳理,大概有以下几个变化。
第一,生产型企业转变成混合型企业。不再仅仅生产钢铁,而需要用设计、分销和产品定制等服务提供给用户,比如西门子开始做设备维护等服务项目,也有企业提供除湿服务,甚至涉及对订单和生产流程进行设计和完善。某欧洲企业即便是做建筑用钢材,材料成本仅占合同金额的20%,“其余部分来自我们提供的设计、知识产权和管理技术”。
第二,大宗商品提供商向小批量化转型。曾以大批量、规模化、标准价格作为典型的营销方式的钢铁企业,现在已将重点放在小批量生产上,并格外重视特种钢的研制。米塔尔的高管说,“过去我们往往一次销售数百吨钢铁。现在我们重点承接更复杂的组合订单,提供品种更多的产品,订单的规模也低至50吨”。甚至有的欧洲公司订单交付量平均每次只有70公斤。
第三,更像化学品制造商和工程制造商。这些钢铁厂更加追求通过复杂程序,改变棒钢和型钢的外形、尺寸和化学构成,以控制制钢过程中的数十个不同步骤,以研制出数以万计的派生产品。这些钢铁公司将重点放在生产特种钢上,以差异化战略取胜。“我们有10万家客户。从许多方面来看,我们更像一家化学品制造商——必须在正确的时间,将化学成分正确的生产材料交到用户手中”。
而在工程制造商这条路上走得最远的当属奥钢联。它的激光焊接钢板颠覆了传统工业对钢铁材料的所有概念:将两片或多片薄板焊接成一张新的钢板,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,以其自主设计和研发技术,将钢板冲压成部件。它的售价每吨800~1000美元,是传统产品的两倍。其客户宝马将这种钢板用在汽车车门上。
十分凑巧,两天前与徐工重型的总工史先信交流,也听他向我仔细描述了这种焊接钢板材料。作为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的领军企业,徐工重型对高强度钢板情有独钟。这些年他们的起重机从50吨举升能力,快速提升到500吨以上,打破了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,满足了国内建设机械市场高速发展的需要,如果没有较好的钢材,是好不能实现的。
但这些特殊的高强度钢板只能依靠国外进口,而且只有瑞典一家钢铁公司提供。近来这家瑞典公司有两件事牵动了中国工程起重机制造企业的神经,一是对方的炼钢炉近期要停产检修;二是他们在中国昆山新投3亿元建设轧制生产线。第一条消息并不好,因为此时正是国内市场需求高峰期,重型起重机的产品供不应求。第二条消息似乎更不好,看来人家是吃定了你。由于国内钢铁企业没有生产这种高强度钢板的能力,因此跨国公司拿走了高额利润,并且表示并不想在中国合资建厂——一览众山小,它感觉很好。
装备工业是用钢大户,也是对高端钢材需求极大的产业。像用于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的硅钢,特别是高端的取向硅钢片,国内只有武钢、宝钢等少数企业可以提供一部分,其他则大量依靠进口,日本钢铁企业的炉子一检修,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就要停产;还有用于许多机械产品中的液压控制系统,往往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,其中很重要的难点是钢材中有一些微量元素配比,我们尚不掌握,做出来的泵阀就是不行。
所以,国内钢铁企业应该加快调整升级的步伐,全速向个性化、化学化、高端化制造迈进。钢价跌了,也许是个契机。
关心宏观经济形势的人都知道,如同用电量可以度量经济的冷热,钢材等重要原材料也是工业运行的晴雨表。尽管前高后稳等等预测已不绝于耳,但对宏观经济下半年走势的忧虑,仍是不言而喻的。其实,经历了这些年摇滚过山车一样的折腾,许多企业的同志已经很具平常心了,他们甚至更怕市场太热,影响转方式调结构的决心和环境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。回到钢材价格上来说,这次波动幅度大的多是建筑用钢,表面上是因为楼市受国家调控影响,累及钢价;而实际是低端大路产品脆弱的市场承受力作祟。至于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到底该有怎样的方式和路径,除了淘汰落后产能,进行技术改造,积极自主创新等等,我也说不出更多。但如果从钢铁产品的用户、装备企业的角度,也许可以提供一些观察的话题。
前日,我在陕鼓集团厂报《陕鼓人》上,读到一篇由该公司董事长印建安推荐的翻译文摘,题为“钢铁业以软求胜”———介绍国外钢铁业最新发展模式的文章,有趣的是这是机械企业高管关注的问题。文章对全球高端钢铁制造企业近年来的变化进行了梳理,大概有以下几个变化。
第一,生产型企业转变成混合型企业。不再仅仅生产钢铁,而需要用设计、分销和产品定制等服务提供给用户,比如西门子开始做设备维护等服务项目,也有企业提供除湿服务,甚至涉及对订单和生产流程进行设计和完善。某欧洲企业即便是做建筑用钢材,材料成本仅占合同金额的20%,“其余部分来自我们提供的设计、知识产权和管理技术”。
第二,大宗商品提供商向小批量化转型。曾以大批量、规模化、标准价格作为典型的营销方式的钢铁企业,现在已将重点放在小批量生产上,并格外重视特种钢的研制。米塔尔的高管说,“过去我们往往一次销售数百吨钢铁。现在我们重点承接更复杂的组合订单,提供品种更多的产品,订单的规模也低至50吨”。甚至有的欧洲公司订单交付量平均每次只有70公斤。
第三,更像化学品制造商和工程制造商。这些钢铁厂更加追求通过复杂程序,改变棒钢和型钢的外形、尺寸和化学构成,以控制制钢过程中的数十个不同步骤,以研制出数以万计的派生产品。这些钢铁公司将重点放在生产特种钢上,以差异化战略取胜。“我们有10万家客户。从许多方面来看,我们更像一家化学品制造商——必须在正确的时间,将化学成分正确的生产材料交到用户手中”。
而在工程制造商这条路上走得最远的当属奥钢联。它的激光焊接钢板颠覆了传统工业对钢铁材料的所有概念:将两片或多片薄板焊接成一张新的钢板,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,以其自主设计和研发技术,将钢板冲压成部件。它的售价每吨800~1000美元,是传统产品的两倍。其客户宝马将这种钢板用在汽车车门上。
十分凑巧,两天前与徐工重型的总工史先信交流,也听他向我仔细描述了这种焊接钢板材料。作为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的领军企业,徐工重型对高强度钢板情有独钟。这些年他们的起重机从50吨举升能力,快速提升到500吨以上,打破了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,满足了国内建设机械市场高速发展的需要,如果没有较好的钢材,是好不能实现的。
但这些特殊的高强度钢板只能依靠国外进口,而且只有瑞典一家钢铁公司提供。近来这家瑞典公司有两件事牵动了中国工程起重机制造企业的神经,一是对方的炼钢炉近期要停产检修;二是他们在中国昆山新投3亿元建设轧制生产线。第一条消息并不好,因为此时正是国内市场需求高峰期,重型起重机的产品供不应求。第二条消息似乎更不好,看来人家是吃定了你。由于国内钢铁企业没有生产这种高强度钢板的能力,因此跨国公司拿走了高额利润,并且表示并不想在中国合资建厂——一览众山小,它感觉很好。
装备工业是用钢大户,也是对高端钢材需求极大的产业。像用于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的硅钢,特别是高端的取向硅钢片,国内只有武钢、宝钢等少数企业可以提供一部分,其他则大量依靠进口,日本钢铁企业的炉子一检修,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就要停产;还有用于许多机械产品中的液压控制系统,往往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,其中很重要的难点是钢材中有一些微量元素配比,我们尚不掌握,做出来的泵阀就是不行。
所以,国内钢铁企业应该加快调整升级的步伐,全速向个性化、化学化、高端化制造迈进。钢价跌了,也许是个契机。